很多人問我們,明明有放進去,也有正確的卡上恥骨,但是為什麼接不到經血?
雖然說我們很有自信,大部分的人都能夠一次上手,但是我們也相信,有的人的身體還是會有一些個體差異,所以覺得沒有那麼好用。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性別的身體,性別的科技:內置型生理用品推動歷程在臺灣
文:曾穎凡*
歐美生理用品現代化歷程:從衛生棉到衛生棉條
當代處理月經的女性生理用品,依其放置方式,大致可分為「外接」和「內置」兩大類型。衛生棉之所以被發明,緣起於女性服務他人時的需求:第 1 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前線服務的女性護理人員,為方便執行護理業務,遂將一種原為製作止血繃帶、具高吸收力的「纖維棉」 (Cellucotton),應用於吸收經血,以延長更換吸血用品的時間。直到第 1 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金百利克拉克公司(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開始設法開發纖維棉的新用途,以延續其產品之生命。在戰地護士的啟發下,金百利克拉克公司推出「靠得住衛生棉」(Kotex sanitary napkins),除量產外,也開始大量投注廣告,推廣以「符合醫療衛生標準的產品」取代居家用品」處理月經。
此種對月經的討論方式成為了產品行銷的主流,直到今日,絕大部分的生理用品仍在這樣的概念下行銷或生產(Eschner, 2017)。之後雖然歷經了大小廠牌出現、細部發明或修正,例如背膠、蝶翼的發明;或使用聚丙烯酸鈉 (Sodium polyacrylate)以提高吸收量等,但基本上都屬「流出體外再吸收」使用邏輯下的修正。
衛生棉的發明,雖然劃時代地改變了女性處理月經的方式,但由於其高吸收力的特性,「如同一大包尿布」般的使用感,仍讓許多經期中的女性感到不適。針對這個問題,美國的厄爾 ‧ 哈斯(Earle Haas)醫師於 1929 年發明棉條,並於 1931 年申請專利,他受到女性友人在經期間將海綿置入陰道吸血的啟發,將高壓縮棉製成子彈形狀,以導管或手指推入的方式置入陰道中。1933 年女性企業家葛楚德 ‧ 坦德利希(Gertrude Tendrich)向他買下專利權開始量產,即為今日我們熟悉的 Tampax(Horwitz, 2020)。
棉條做為一種內置型生理用品,在 1930 年代開始上架銷售後,雖然大幅提升了女人在經期間的舒適程度,但同時也引發了相當大的社會爭議,包括棉條的使用會破壞處女膜、女孩在置入棉條時碰觸到陰部可能會引發高潮或性快感,以及置入方式時所隱含的自慰概念等等。即使上述說法這些均無醫療證據,仍讓棉條在發展初期,不像衛生棉取得全面性的擴展,並且使用者多集中在女性運動員、演員、模特兒、性工作者等行業(Friedman, 1981)。
但即使如此,在 1940 到 1944 年間,已經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女性規律地在經期使用棉條 (Fetters, 2015)。根據 1988 年針對年輕女性進行的調查,有19% 的受訪者使用衛生棉,29% 的受訪者使用棉條,兩者皆用的受訪參與者則佔52%(Omar, H. A., S. Aggarwal and K. C. Perkins, 1988),也就是說,在歐美國家中,規律使用棉條者在 1980 年代即已達 8 成。
生理用品在臺灣:獨霸市場的衛生棉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Kantar在2020年所公布的臺灣女性生理用品使用調查報告,臺灣女性使用衛生棉的比例高達90%,衛生棉條則為6%,其餘如月經杯、月亮褲、布棉等及其他產品,僅佔全部之4%(Kantar, 2020)。相較於 1990年末,臺灣市場僅有一棉條品牌流通,且棉條全國使用率僅2.1%,其餘高達97% 以上的女性均使用衛生棉(許培欣,2003),雖然使用人口略有成長,且其餘多元生理用品開始出現,與歐美國家的使用狀況相比,仍呈現高度落差。在 Kantar 的 2020 年調查中,使用衛生棉條的障礙,除個人使用技巧因素(難以取出、難以置入、可能會痛、可能會外漏等)外,社會文化因素會弄破陰道冠(俗稱處女膜)——和健康疑慮(感染風險高)1 ,也是影響的重要變項。
若與歐美國家發展歷程相比,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現象並非東方/華人社會獨有,相反地,兩個社會在棉條的發展史上,都曾經出現相當類似的女性貞操觀念。但為何棉條在歐美社會得以突破這樣的障礙並取得較高的市佔率,反觀臺灣,卻仍停留在對置入內置型生理用品的恐懼 ? 此前已有多項本土研究指出,法令規定及其伴隨的官方宣導,恐怕才是造成此種現象的真正原因。
1991年,行政院衛生署(今衛福部)明訂棉條屬「第二級侵入式醫療器材」,成令方與許培欣即指出,說明書需標明「要經醫師的指示使用」,「衛生署以醫師為大,醫療化女人的身體,完全輕視女性對自己身體自主權的思想」(成令方、許培欣,2006);亦需標示「未婚女性應注意小心使用」,並且禁止宣傳品出現「對處女膜絕無傷害」或類似文句(張佳婷、黃俊豪、吳淑靜,2015)。此公告雖於 2009 年 10 月 12 日停止適用,但在此18年間,即使沒有確切科學依據,政府、醫界仍長期以「保護未婚女性」、「容易感染」等宣稱,以處女膜迷思框限女性經期用品之選擇,導致臺灣民眾對棉條抱持較負向之態度(ibid.)。
反觀在這10餘年間,衛生棉並未如棉條般遭受同樣的的廣告、銷售、通路及意識型態等限制。因此,不僅除了生理用品市場完全被衛生棉獨佔,臺灣生理用品的技術發展,在這段時間亦皆都集中在修正或微調衛生棉的設計,如材質、長寬、貼合度、降敏、藥材輔助等。且相較於經常被強調的、因棉條不當使用的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 TSS)2, 使用衛生棉所可能引發的更普遍問題,如摩擦導致的外傷、過敏、發炎、婦科疾病等,都較少獲得被重視。事實上,根據報導,臺灣不曾出現因棉條使用所導致的中毒性休克症候群個案, 即使是因使用棉條導致不適的就診狀況亦極少,更多的是使用者因使用衛生棉過敏導致外陰部搔癢,約有 1 至 2 成(池雅蓉,2015)。
1 在此項調查報告中,並未公佈「衛生棉使用障礙」,因此無法進行此兩項產品的使用障礙比較。
2 1975 年,寶鹼公司(Procter & Gamble)推出有超高吸收力的棉條 Rely,他們在 Rely 中加入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一個 Rely 就可以讓使用者度過整個經期。此項產品一度極為成功,約佔整個棉條市場銷售量的四分之一,但到了 1980 年,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已接獲超過 100 起與 Rely 或其他標榜高吸收力衛生棉條相關的 TSS 相關通報個案(Horiwitz, 2020)。1980 年,一項醫療研究發現 Rely 因加入 CMC 而來的超高吸收力, 在吸收經血的同時也破壞了陰道內壁的自然保護力,導致即使小小的擦挫傷或潰瘍,都可能引發個案嚴重 TSS 反應(Behr, 1980)。此研究發表後,寶鹼公司即召回所有 Rely 產品。1989 年一項研究確認了 TSS 與棉條使用時間過長有關,同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要求棉條製造公司必須明確標示棉條吸收力以及可置放體內時間(Horitiwz, 2020)。
從理念倡議到技術物轉換:我的生理用品製造發展史
棉條:從介紹到製造
由於上述種種不利棉條推廣的因素,我在1990年代末期到美國遊學前,從來不曾知道棉條的存在。直到發現這項能解放女性經期不便所帶來痛苦的產品時,加上我在大學修習的就是科學教育專業,才都讓我充滿熱情地投入推廣棉條的倡議之路。
我的倡議概念,從 20 世紀末開始到現在,經歷了幾次轉變:在這項倡議剛開始時,我只單純認為「這麼好的產品希望全臺灣的女生都知道」,因此討論主題多集中在使用方式推廣及國外品牌介紹。在當年社群網站不發達的狀況下,利用部落格寫作的方式,也聚集了一群對此項產品有興趣的女性網友。當時臺灣市場上僅有一個棉條品牌,因此不少網友對棉條產生興趣後,在企圖嘗試海外網購時,才赫然發現法令嚴格且不合理的規範,使得我們即使要從國外 「少量購買且僅供自用」,也都困難重重,甚至幾乎等於不可能。
在這個階段,我們開始轉向修法倡議及社會溝通,認為這些對棉條的規範已老舊過時,政府法令不該成為限制人民發展的阻礙,應重新修正以符合產品現況及消費者需求。但在社會溝通的歷程中,我再次驚訝地發現,當時臺灣社會普遍而言對女性身體的不瞭解、將「在陰道內置放物品」連結到「性」或道德意義上的「不潔」、對於女性貞操的迷思等,都限制了社會接受棉條的可能性。因此我開始將「女性身體自主權」納入寫作的倡議主題中。換言之,我的性別意識啟蒙源始於棉條推廣歷程:我的倡議主題,從商品/技術物推廣,轉向性別主體/身體意識的建立。
在這段時間,我也同時面臨個人生涯轉換所遭遇的困難:隨著大學畢業進入職場,我很難再如同學生時代,有許多可運用的時間進行相關倡議工作。在職涯選擇與個人理想衝突的過程中,一個朋友的建議點醒了我,她說:「臺灣有誰比你更瞭解棉條呢?你為什麼不結合這兩者呢?」
這就是我創立凱娜的初衷:除了實踐「讓女人擁有讓經期更舒適的產品」這個理想外,棉條是我試圖鬆動或改變社會上對女性身體的桎梏,及促成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媒介。在創業初期,一方面棉條科技發展已趨成熟,在產品設計與發包製造的過程中,沒有遭遇太大困難,因此在行銷、銷售、通路等工作趨於穩定後,我開始將很高比例的盈餘,投注在性教育、女性身體自主權等議題的推廣活動上。
與傳統大廠牌的生理用品公司不同的是,社會倡議從凱娜成立之初,就一直是公司非常優先的工作項目,加上網路倡議已是我進行多年的活動,多年來累積了相當的網路能量,在法案倡議和社會遊說的工作上,這些理念相近的網友往往能發揮相當大的功能。因此凱娜的顧客與社群經營,始終不單只是客戶服務,很多時候他們是我們社會倡議的對象,當有進行法令或社會變革需求時,則會成為倡議夥伴,如 2016 年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的「月經杯(月亮杯) 比照棉條合法網購」提案(https://join.gov.tw/idea/detail/2f05760d-5202-45d8-8e0b-dc3348e2854f)。
月經杯:(只有它是)科技型產品(嗎?)
2015 年,在某次棉條分享會上,一位參與活動的舞台劇導演提及「月經杯」。她的介紹是:「用越科技型的產品,就越能降低和縮短對月經的負面感受」。我開始搜尋國外資訊,發現自 2002 年月經杯發明者的專利到期,到 2015的10 餘年發展中,全球大概已有數百種相關品牌。月經杯以醫療級矽膠或其他如PE材質等素材製作,一方面它可重複使用的特性,完全符合「生理用品須兼顧環保需求」的新社會倡議;另一方面,相較於使用在棉條中增加吸收力的不同化學物質(其對人體是否有害仍有爭議),矽膠或塑膠雖有部分使用者有過敏問題,但整體而言相對比較安全。
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月經杯對消費者而言的「科技感」,來自其帶來的「新模式」:事實上,棉條牽涉的材料科學及醫學健康等知識的複雜程度,恐怕並不低於月經杯,但月經杯不管在使用原理、組成原料、甚至包含涉及的社會部門等面向的「新」,都讓人明顯感受到它作為「科技物」的存在。
以生產凱娜的月經杯品牌「月釀杯」的研發歷程為例,這是一個牽涉醫療法規、傳統產業代工及科技概念推廣的巨大整合性工程。首先,由於月經杯在臺灣的法規中被列為二級醫療器材,因此必須符合相當繁瑣的醫療法規,不管是在原物料的選擇、製程、需要執行的各項實驗等,都遠比一般產品更為嚴格。
其次是醫療級矽膠材質,矽膠工業作為一個傳統產業,從業者多為男性,本來對月經就認識甚少,這種顛覆傳統對月經就是要以「外接、吸收」的方法處理的思維,更讓我們在尋找代工廠的過程充滿困難;加上我對這種原料是門外漢,一開始花了非常久的時間進修物料知識和代工廠溝通。最後成功的臨門一腳,竟是老闆的太太對產品投下的信任票:女性的特有生理經驗,成為了能不能理解這個產品的關鍵。
這樣的經驗也啟發了我,在理念、產品雙重創新的狀況下,群眾募資絕對是比尋找單一投資者更適合的資金開發方式。由於在目前資本市場,工廠、原料等生產工具絕大部分還是掌控在男性手上,且傳統產業部門普遍仍存在對新創產業的疑慮;在這樣的狀況下,與其花力氣說服不會使用這個產品的投資者,不如讓想用這個產品的女生,同時成為產品的投資者與消費者。
此外,對月釀杯品牌的群眾募資專案而言,行銷本身就是理念推廣,不光是為了賣產品, 而是對「女性身體探索」和「環境保護」兩個議題的倡議,是讓女生看到身體的各種可能性;不光只是去除月經的污名,更重要的是建立它的正面意涵:例如練習看到經血反映出來的身體健康狀況、開啟觀看或討論身體的各種方式、以及人類需求如何兼顧環境保護等,都是這個募資計畫在產品製作銷售外,希望能同時帶來的觀念改變。
月經碟片:站在月經杯肩上解決其痛點的新科技物
開發月經杯的經驗,讓我開始關注國際「她科技」(femtech) 的發展。因此相較於發現月經杯科技的過程,我幾乎在月經碟片發展初期就注意到這個新科技產品的存在。在2020年,隨著月經杯的使用者日益增加,我們發現月經杯雖然在環保、經濟、衛生等方面有很大優勢,但由於其置入不易及在公廁時清潔不易的兩大使用問題,成為觀望中的使用者難以入手的原因。而月經碟片解決的,正是月經杯的兩大缺點:碟片摺疊置入的方式,較月經杯容易許多,在過程中也較不易產生疼痛感;碟片放置在子宮頸的位置,則讓使用者可以透過練習骨盆肌肉的收縮方式,在不取出碟片的狀況下,於在如廁時同時排血。
這兩大痛點的解決,使得我的自有品牌「月釀碟片」的募資,取得較「月釀杯」更大的成功(新臺幣 2045 萬元 vs. 1135 萬元)。在技術面上,由於過去內置型生理用品的銷售經驗,我們對臺灣的醫療相關規範已經非常熟悉,所以少了許多摸索試錯的過程。而跟製造廠多次的合作經驗,也讓他們已經清楚了解醫療級矽膠在女性生理用品上的可能運用。在募資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雖然一開始的評估認為主要客群會是目前的月經杯使用者,但有許多參與募資的使用者,表示他們確實因為此兩大痛點的解決,讓他們跳過月經杯,從衛生棉或棉條「直上」碟片。
小結
在這 20 餘年的內置型生理用品的推動歷程中,我們發現,所謂「身體自主權」除了理念推廣,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需要有相對應的商品或選擇,才能讓女性主體在意識建立或改變後,找到實際落實的方式。
在目前市場上仍以拋棄式衛生棉為主流商品的狀況下,這些內置型產品的發展,輔以我們對相關議題的持續倡議,例如推動正名以「陰道冠」取代「處女膜」的概念、打破對女性生殖器官的錯誤知識及處女迷思,或者推動非獨尊衛生棉或「棉條 vs. 衛生棉」的月經教育,改以多元觀點引導青春期孩子思考身體形象、身體需求、價值系統等自我建立的核心議題等等;可以說,內置型生理用品作為一個匯集不同價值體系爭議的產品,我們除了期待推廣正確的經期或生理知識,也希望政府的法令、補助等相關政策,能夠更全面地照顧不同主體的價值或使用需求,讓臺灣社會未來對於生理用品的選擇方式,成為基於充足知識的評估,而非因為錯誤恐懼而排除。
參考資料
Behr, P. (1980). Dream Chemical: After Nightmare of Toxic Shock, Renewed Hope. The Washington Post. https:// www.washingtonpost.com/archive/business/1980/10/19/dream-chemical-after-nightmare-of-toxic-shockrenewed-hope/d4461590-394a-4b07-b659-9b59b8f54fc1/.
Eschner, K. (2017). The Surprising Origins of Kotex Pads. Smithsonian.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 innovation/surprising-origins-kotex-pads-180964466/
Fetterm, A. (2015). The Tampon: A History. The Atlantic.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5/06/ history-of-the-tampon/394334/
Friedman, N. (1981). Everything You Must Know About Tampons. California: Berkeley.
Horwitz, R. (2020). Menstrual Tampon. In The Embryo Project Encyclopedia (2020-05-25), from: http://embryo. asu.edu/handle/10776/13151.
Kantar (2020)。棉條崛起!私密商機如何搭上新時代女性潮流? https://kantar.com.tw/MailSources/ InfoPulse/2020/01/2020_January_Kantar_Taiwan_and_LifePoints_Report_Female_Hygiene.pdf
Omar, H.A., Aggarwal, S. and Perkins, K.C. (1998). Tampon use in young women. Journal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 11(3), 143–146. https://doi.org/10.1016/S1083-3188(98)70134-2
Rosencrance, L.(2022, April). Definition: femtech. WhatIs . https://www.techtarget.com/whatis/definition/ femtech.
池雅蓉(2015)。棉條不舒適衛生棉過敏更多。中時新聞網。https://tw.news.yahoo.com/%E6%A3%89%E6%A 2%9D%E4%B8%8D%E8%88%92%E9%81%A9-%E8%A1%9B%E7%94%9F%E6%A3%89%E9%81%8E%E6%9 5%8F%E6%9B%B4%E5%A4%9A-215034977.html
成令方、許培欣(2006)。小棉條,大問題。http://lingfang.dlearn.kmu.edu.tw/feeling/20060305.pdf。原刊登於 2006 年 3 月 5 日中國時報,此為作者個人網站之未刪節版。
許培欣(2003)。從布、粗紙到衛生棉╱條:月經科技和身體經驗,1945-1995〔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張佳婷、黃俊豪、吳淑靜(2015)。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女大學生未來使用棉條之行為意圖:檢視性取向、性別氣質之調節作用。臺灣衛誌,34(4),424-436。DOI:10.6288/TJPH2015341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