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賣的陰道教具,因為太受歡迎,已經全數售完啦!
但別擔心~我們還有另一款熱賣教具要推薦給大家「女性內生殖系統教學模型」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從救助到平權// 是【月經幣】的核心關鍵
今天上午在立法院的女孩日月經幣記者會,財政部已經再次說明「生理用品免稅」在台灣不可行,衛福部則是主要由「社會救助及社工司」的代表說明目前針對「弱勢民眾」的「月經貧窮」政策。
我們必須一再強調,不管是教育部目前發送給不利處境學生生理用品的政策,或是衛福部社救司做的月經貧窮各種措施,概念都還停留在「救助」,用不同定義的「貧窮線」做為領取的資格條件。
這會產生5大問題:
1、仍屬救助模式易標籤化領取者
2、無學籍學生無法領取
3、缺乏多元選擇與自主權
4、無法累計領取永續型生理用品
5、救助模式不利推動月經平權教育
所以我們才要推動仿照普發的「文化幣」政策,推動「月經幣」,唯有針對所有女性「普發」,才能把月經貧窮推進到真正的「月經平權」。
我們要再次呼籲,衛福部身為婦女福利和健康政策的權責機關,接下來不管是回應公共提點平台的提案、或是回應今天記者會,往下規劃「月經幣」政策時,都請務必放下「救助」思惟,朝向發展性的婦女福利以及性別平權方向推動,才能真正翻轉過去月經貧窮的概念!
——
以下是今天記者會新聞稿全文,再次謝謝共同舉辦記者會的范雲 FAN, Yun 委員、 張雅琳 Ngalim Tiunn 委員、 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
2025/10/9【慶祝臺灣女孩日-發放月經幣,讓女孩掌握自主與權利】記者會
台灣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新聞稿
學生與家長共同呼籲:循文化幣成功模式 發放月經幣
近年臺灣各界積極推動月經平權政策,目前主要由教育部每年編列2.5億元執行「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發送給不利處境學生並於場館定點提供,但2023年8月執行至今2年,陸續傳出各種問題。長年關心性平教育的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於2024年提出全新解方「月經幣」政策,希望仿照「文化幣」成功模式推行;今(2025)年9月有民眾於公共政策平台提案,短短4天即達成5000人連署。因此在10月11日臺灣女孩日前夕,不小盟邀集大學生性平團體及立委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衛福部務必正面回應月經幣,即刻開始規劃執行政策,作為送給臺灣女孩最好的禮物!
立法委員范雲表示,自2020年一擔任立委就開始關心月經平權政策,提出社會救助法修法草案,將生理用品納入提供低收中低收戶之必要項目;也曾經研究過生理用品免稅的可行性,但依財政部評估臺灣稅制窒礙難行;最後教育部主動推出生理用品政策時,提案要求必須納入「多元生理用品」,不只衛生棉,還要包括衛生棉條、月經杯、吸血內褲、碟片等種類,才是真正能夠還給學生選擇權,掌握身體自主權的性別平權政策。范雲指出,現在既然師生團體和民眾提出比教育部推動更直接全面且符合月經平權的「月經幣」政策,當然大力支持!
立法委員張雅琳則表示,台灣近年推動月經平權已有進展,從「生理用品免稅」到「多元生理用品計畫」,社會逐漸願意談論月經。然而現行學校發放生理用品,僅針對弱勢身份發放,容易讓學生被貼標籤,且品項不足、取用點不便。她強調「月經幣」政策,不僅能保障自主選擇,也能避免弱勢標籤化的問題。再過幾天就是10月11日「台灣女孩日」,期盼女孩們除了可以理直氣壯在日常談論月經之外,也完全擁有屬於自己的身體自主權。
「月經幣」政策發想團體「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江心怡說明,不小盟想推動的月經平權政策,是如全球多國早已從「救助」走向「普及」與「平權」的方向,例如蘇格蘭於2022年起全面免費提供各類生理用品、法國自2024年起為25歲以下女性全額補助永續型用品、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於2024年開始提供可重複使用的免費用品等。
江心怡指出,月經幣政策可完全仿照文化部執行「文化幣」的成功模式,由衛福部統籌編列公務預算,針對16至22歲女性每年發放固定金額的月經幣,供購買生理用品或相關經期用品折抵使用。16歲具備自主權的女孩們,可以完全自己做主,對於女孩及其家長而言,除了是給予實質的經濟補貼外,讓女孩掌握身體自主權的具體政策。
江心怡進一步分析,目前教育部政策有「仍屬救助模式易標籤化領取者學生」、「無學籍學生無法領取」、「缺乏多元選擇與自主權」、「無法累計領取永續型生理用品」、「救助模式不利推動月經平權教育」等五大問題。她身為育有小六和國三兩個女兒的臺北市家長,也在記者會中分享目前教育部政策落實到地方政府產生的問題:「我們家每個月能在超商領取四包衛生棉,卻常遇到超商缺貨、可選擇的品牌不多或剩下架上的商品未必適合;此外,100元買/換一包衛生棉真的是好貴,一般來說,我們自己是不可能經常性地去超商買衛生用品的。身為納稅人,我希望這些民脂民膏能被更有效益地運用。」她強調,台北市是少數「普發」生理用品的地方政府,制度雖有善意,但仍缺乏彈性與使用者導向,導致兌換率仍不到五成。因此,更能落實多元與選擇的「月經幣」,有推行的必要。
《少年報導者》曾製作一系列月經平權專題,其中曾探討目前教育部政策的問題,主編邱紹雯在記者會中表示,教育部政策立意良善,但主要限定弱勢身分,各縣市補助對象與請領方式又不同,不僅宣導上讓人混淆,也讓月經政策停留在「救助」,而非「平權」概念。校園現場多數女學生不敢實體領取生理用品,怕被貼標籤,就連協助發放的老師也一頭霧水,認為是額外增加的業務,何不透過更全面的管道一起發。
由大專院校學生組成的性平團體「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代表邵思宇指出,月經平權需要看見多元需求——從政大講師言論爭議所暴露的月經汙名、生理假的制度缺口,到大專院校月經貧窮補助的有名無實、對非順性別學生的隱約排除,都彰示了「針對異質需求,落實制度支持」的必要性。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呼籲,政府應研議「月經幣」,讓有月經的學生都能依自身需求購買生理用品與止痛藥,真正落實月經平等,保障身體自主、受教權與健康權。
不小盟江心怡最後強調,月經幣不僅是一項補助設計,更是一種社會態度的轉變,代表國家願意信任女孩、尊重選擇,讓月經不再是沉默的議題,而是被政策正視、被社會理解的日常需求。
在「臺灣女孩日」前夕,立委范雲與張雅琳共同呼籲衛福部儘速研議「月經幣」政策,已經有「文化幣」成功模式在前引導,這項政策不需修法、不改稅制,只需編列預算即可實施,衛福部不該迴避,應該即刻開始規劃,後續將會共同監督衛福部推動「月經幣」,希望能作為國家送給台灣女孩最實際禮物!
時間:114年10月9日(四) 09:3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2會議室
【與會者】
范 雲 立法委員
張雅琳 立法委員
江心怡 社團法人台灣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
邵思宇 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
邱紹雯 少年報導者主編
衛福部
財政部
——
不小盟提供月經幣政策細節QA參考
說明:
不小盟提出2024年提出「月經幣」政策規劃為「仿照文化幣模式,由衛福部統籌編列公務預算,針對16至22歲女性每年發放1200元月經幣,供購買生理用品或相關經期用品折抵使用」。
但這只是不小盟作為民間倡議團體,在初步考量國家財政及執行面向之構想,實際發放年齡、金額及使用通路之細節,有賴中央主管機關統籌規劃,若能夠擴大發放年齡及金額,不小盟及其他團體和民眾當然樂見。
Q1:為什麼是16歲到22歲?
A1:台灣法律16歲以上兒少具備性自主權,能自行選擇適合的用品;若更早發放,反而可能由家長代為使用。
但若年齡向下延伸,搭配家長及學生月經教育,亦為可行方案;國家財政允許,年齡向上延伸,不小盟更為樂見。
Q2:為什麼是一年1200元?
A2:以文化幣架構為基礎,每年1200元、連續7年,共計8400元,高於免稅政策平均可省約 5000 元的效益,且不會造成過度國家財政負擔。
但若提高金額,如每月200元,每年2400元,差不多是女性每年生理用品之金額,不小盟更為樂見。
Q3:每個月金額必須分月使用、不能累計,和每年金額可一次使用的差別在哪裡?
A3:每個月不論是100元或200元,都只能購滿一次性生理用品;但若一次能支出1200元甚或2400元,就足以自主選擇購買月經杯、碟片或吸血內褲等永續型用品。
Q4:月經幣實際上要如何使用?
A4:可以仿照文化幣,可以折抵的商家或單位和系統連結扣點。
但生理用品實際上比文化場域更為單純,設計上也可以由主管機關開發出一個線上兌換平台通路,整體採構多元生理用品(還能節省經費),讓具有月經幣者可以直接上平台預訂兌換用品。
Q5、為什麼不能用「生理用品免稅」來推動月經平權?
A5:財政部在過往、去年及本次記者會均提供回應說明。摘要如下:
1、我國營業稅未就個別產品免稅
2、我國加值型營業稅稅率5%已為國際間最低,等同對所有貨物或勞務均課以低稅率以照顧民眾,個別產品免稅利益有限,且將使稽徵及營業人申報複雜化 (配合修改商品售價,調整發票、申報與帳務作業方式及系統化 )。
3、我國營業稅係內含於商品售價內,倘營業人未將減稅利益全數反映至商品售價,買受人無法享受減稅利益,反而使國庫每年以約 新臺幣 3.8億元稅收損失補貼生產及銷售女性生理用品之廠商,而非實際欲照顧之女性,造成稅收平白損失。
